阿拉斯加的鳕鱼跃出水面,突然惦记中关村商办冷暖(1)
前段时间时常可以刷到董宇辉和东方甄选,这个方方正正的哥们确实有趣。
当你背单词时候,阿拉斯加的鳕鱼正跃出水面;
当你算数学题的时候,南太平洋的海鸥正掠过海岸;
当你晚自习的时候,地球极圈的夜空正五彩斑斓。
但少年,梦想你要亲自实现,世界你要亲自去看;
未来可期,拼尽全力。
当你为未来付出踏踏实实努力的时候,
那些你觉得看不到的人,和遇不到的风景,
都终将在你生命里出现。
突然想到,教培引发的中概股震动,如果从2021年初算起,到现在已经差不多两年了。如果从2020年初的瑞幸造假事件算起,则已经三年。
飞了这么久,应该可以看看影响了吧。
随便找了个中概互联指数基金,高点不偏不倚,就是2021年2月9日,之后一路江河日下。
作为中概股大本营的北京,尤其是科技互联网企业密集的中关村,商办市场和部分BP首当其冲,现在还好吗?
01
五大行三季报梳理
仲量联行最短,第一太平最长
有体感,但还是要看看市场数据。
甲方W老板扔给我六份报告,都是讲北京商办市场三季度表现的,来自北京市场的六小强aka非常5+1,也就是传统意义上的五大行(JLL、CBRE、Savills、Colliers、C&W),再加上新锐CCRA。
三季度,其实没啥好写的,我不知道寡淡这个词是不是合适,因为持续可以听到各种毕业优化整合的消息。
作为好事吃瓜群众,在切入中关村之前,突然想看看,在平平淡淡乏善可陈的三季度,几家机构会如何做自己的季度总结呢?
先说说长度吧,这是客观的。从长到短,依次是:
第一太平戴维斯,65页
戴德梁行,60页
世桦嘉润,39页
世邦魏理仕,29页(正文17页)
高力国际,26页(正文18页)
仲量联行,18页(正文15页)
其实篇幅不是太重要的因素,从高力和仲量的报告来看,20页左右也基本能把主要问题说清楚。。。
当六份报告在自己面前一字排开的时候,心里抑制不住有股冲动。。。虽然一直都是白嫖人家报告的,但作为一个热心读者,还是想搞一个主观片面的排名。
02
主观分为三档
中规中矩之外,卷出新高度
每份报告我都仔细翻了,觉得大致可以分为三档:
第一梯队:戴德梁行、世邦魏理仕
【硬找理由】
戴德梁行的报告,内容向来比较充实,除了市场概况之外,会把各商圈的情况也回顾一遍,甲级乙级都涵盖,而且颗粒度从区域细化到楼宇,好用;
另外,戴德梁行例行报告的字号、排版、色调、插图都属于精致的,而且很少见到纯文字页或者单图页,信息密度够大,就这样还搞了60页,算是真正做到皮薄馅大的良心商家。
顺便问一句,那些美美的照片,是自己拍的,还是掏钱买了版权呀?作为大机构,还是要小心周全。
=====
CBRE的报告,虽然篇幅中等,但信息密度够大,人家不刻意追求长度,尽量把信息浓缩到有限的展示空间里;虽然有小一半是作为附录而非正文,但这些附录的信息含量丰富程度,绝对不亚于正文。
另外,就是数据有力而观点犀利,再长的报告和数据堆砌,也比不上一句切中肯綮的判断。CBRE和Savills是五家中唯二提出甲级空置率接近20%的,而且未来两年难见好转,市场平均租金回到10元左右,和其他四家的温吞预测相比,这个结果更亮眼,也需要勇气。
再一个,CBRE的主题色是绿色,本来是比较难设计的,但是在很多页面中竟然又一种小清新的感觉,肯定是非常用心了,点赞。
第二梯队:第一太平戴维斯、世桦嘉润
【硬找理由】
第一太平戴维斯的三季度报告,看得出很用心,从内容体系上和戴德梁行基本持平,系统全面、丰富详实,长度领先。
而且最大的亮点,它的观点可能比CBRE还要更锐利,虽然目前的空置率统计比CBRE略低,但预测未来三年会持续走高,应该在20%左右晃动吧。
第一太平的这份报告,按理说应该排在第一梯队,但是在我看来,还是有点小瑕疵,若干页面都是直愣愣一个大饼图怼脸,页面排版也都有提升的空间,具体可以和戴德梁行/CBRE的作为参考。
=====
世桦嘉润的报告,和国际五大行相比,通常是更加凸显自己的本土化特色,比如,五大行覆盖的样本量是相对挑选的,以CBRE为例,甲级大概是689万平米,乙级大概是762万平米;而世桦嘉润的样本量,甲级大概是1045万平米,乙级大概是2460万平米。报告体系和覆盖面上已经做的不错了,对租赁案例的掌握更是优势之一。
不过虽然框架很好,但是每一部分的内容感觉都是点到为止。。。人家毕竟主要是靠租赁代理赚钱的,有意无意留一手,也可以理解。
另外一个瑕疵来自品控。估计是ppt转pdf的时候没有太注意,若干图都是模糊的,项目名称啥的看不清楚,是格式转化的时候压缩太狠吧,非常影响观感。
第三梯队:高力国际、仲量联行
【硬找理由】
这两家都是大行,两份报告也都是中规中矩。排名第三梯队,不是说你不好,是说你的对手们可能搞得更好。。。
但,仲量联行给出北京全市三季度商办的空置率是9.7%,我是有点懵圈的。
03
买方市场
业务必须与时俱进主动改变
分级聊完了,咱们再说说共性问题。商办市场,至少是北京和上海,已经从几年前的卖方市场转为买方市场,市场研究自然要随之转型。
供需两端之中,供给端是相对更容易切入的,也更容易量化,自然也就是最容易卷起来的领域。
各家的报告都不难看出,2026年之前的供应量pipeline都有涉及,虽然详细程度各有不同,但基本上都有,各家的重合度不低。。。而且中服地块、丽泽、通州运河等重点区域都得到了重点关注。图表、数据都往上码,是否准确待定,但至少功夫都下了很多。
但是需求一端呢?感觉对各家来说都是重点难点。仅仅列一下当季度北京的各项宏观经济指标,可能并不足够。
当然,已经看到了一些努力和尝试,比如,几家都开始对过去的供给、吸纳、租金、空置率等指标的变动进行解释和分析,几家已经开始在做租户分析,无论是存量的,还是增量、搬迁、扩减租的。
接下来,不排除会进一步深入到区域规划、人口迁徙、产业导入、资本驱动、企业CRE等角度,甚至还有数字化的工具接入,希望可以看到更多的创新和成效。
04
逆水行舟不进则退
柯达想不到干掉自己的竟是苹果
实际上,市场上已经涌入了不少新玩家,有世桦嘉润这种本土同行崛起的,也有其他行业跨界过来的,但也都带来了新思路:
有些资产管理为主的机构,也在往这一块切入,以围绕着业主的角度,重新设计和搭建资管体系,其中会包含市场研究体系,虽然目前呈现的效果还比较稚嫩,但谁知道三年之后会不会爆发呢,比如CREAMS、楼澜;
有些努力的地产商,正在把自己十几年构建的客研体系,在不同资产类别上进行测试,在提供投资刻度的同时,给操盘手留有适度的手感空间,虽然地产商现在看起来都惨兮兮的,但是这是在经历炼狱,能够历经磨难活下来的企业,战斗力肯定挺吓人吧,比如龙湖、华润;
有些本来做物流租赁的小机构,深入某一个特定细分领域,深度垂直,哪怕只看长三角,但可以渗透到区县一级,这些是五大行根本无法触及也无力深入的领域(不说别的城市,单说北京上海,五大行敢说自己对各个区已经充分深入了吗?),这些围绕着招商租赁的实战派研究,不容小视呢,比如头等仓、瑞莱博;
随着REITs这个产融利器市场的打开,产业园区和物流仓储等不动产类别,除了券商投行大量覆盖之外,很多之前侧重产业端研究的机构,比如艾瑞头豹,也在大量涌入不动产端,人家对于产业深耕多年,算不算优势呢;
以前的客户,大多是地产商和地产基金们,但现在普遍活得不易,而以国资为主的存量资产盘活又在各种国家级文件中屡次被提及,这是不是也意味着用户群体和需求偏好的变化呢?
05
角色与使命
研究是前台、中台,还是后台?
以上还只是内容提供的方面,是输出成果,那战斗团队呢?
按照几家的业务设置,研究部向来是和评估、策划、租赁、资本市场等部门平行的,多数时间各自为战,如果内部协同机制没搞好或者人际关系不给力,研究部甚至都未必能顺畅的从自己公司的投资/租赁部门获取市场数据支持。。。
之前提过,华为、网飞为代表的科技企业,组织形态一直在迭代演进,UCD只是其中一种,做到以用户为中心的设计为主线,串起整个业务线,团队组合上也非常灵动和弹性。
金融企业呢?高博士这类宏观研究的大拿,肯定要常看,但从个人心得来说,研究还是要和投资和运营等实务结合起来,或支持,或验证,所以会更关注李录、李蓓、李丰这样投研一体的人。
突然想问一句了,五大行的朋友们,你的用户/客户是谁?和三年前或者五年前相比,还是同一群人吗?他们的偏好和口味,还和三年前一样吗?
擦,我不是要聊中关村的吗,为啥看个报告就扯了一集。
。
。
下集再说吧。